简介:你記得自己的夢嗎?你的夢是否曾反過來影響了現實生活的思維呢?科學史上,關於夢境的一個經典案例,便是化學家凱庫勒的科學之夢。他有一日正苦思苯分子的構成時,夢見一條蛇吞掉了自己的尾巴。醒來後,他終於想通原來苯的結構就是一個六角形,六個碳原子相互串連成一個圓圈。看似無厘頭的夢境,竟成就了科學史的大發現。夢境不只訴說著被壓抑的潛意識,同時也是溝通明意識、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的管道。一般認為,做夢發生在稱為「快速動眼睡眠」(rapid eye movement sleep)期間。許多研究者都發現如果在快速動眼睡眠時把人叫醒,他會有超過 80%的機率會說自己正在做夢。不過,認知科學研究員培琳魯比卻指出,「作夢等於快速動眼期」的說法並不正確,光是研究快速動眼期的睡眠不足以完全瞭解夢境,人類在睡眠期間隨時都可能作夢。培琳魯比和她的團隊正在研究慢波睡眠,並發現在非快速動眼期的睡眠中,大腦處理一整天所發生的事件,重新連結白天使用的神經細胞。做夢,是幫助人類從短期記憶過渡到長期記憶的一個重要過程。在美國西岸,亞當史奈德和他同事比爾唐霍夫創造了夢境銀行,希望建立起任何人都能查詢的網路夢境資料庫,裡面有名為「常模」的一千個夢境陳述。而且,為了比對這些本質不同的陳述,每個夢境都像劇作似地分類,依據背景、人物和情節輸入電腦中,以便為受驗者設定統計記錄。夢境銀行的研究,發現夢境或多或少會反映出文化上的特性,比方說日本人比較少夢見動物、美國人作的夢比其他西方國家來得更具有攻擊性,其背後原因竟可能是,美國的社會比瑞士或法國來得更具有攻擊性。對健康的人而言,惡夢具有正面效果,透過夢境重現某個壓力事件,幫助我們在睡眠中處理情緒的問題。然而,未能好好結束的噩夢,卻可能導致疲倦、記憶力不佳,甚至強化自殺的念頭。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教授麥可納多爾夫,針對惡夢進行研究,研究顯示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後,這些作惡夢的人,再嘗試自殺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四倍。但惡夢的騷擾,卻可能在現實世界中獲得「和解」。受惡夢糾纏二十幾年的史黛西威格沃斯,在有意識地改寫自己的夢境之後,終於能獲得高品質的睡眠。究竟夢境與意識之間,存在著怎樣奇妙的關係?恰如莊周夢蝶之悟,夢境或許正訴說著幫助我們覺醒的關鍵。